从科技创新“三个首次突破”看贵州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4-12-24 作者:佚名 来源: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首次突破50%,达到51.34%;2023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1.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达到1.01%……今年来,贵州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奋起直追,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三个首次突破”。
数据的背后,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个显著特征是科技创新作为积极因素的作用愈加凸显。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5.4%,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
贵州磷化集团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贵州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重点领域需求,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刚刚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再次发出动员令: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强省。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走进位于安顺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内的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工人则在一旁将加工好的高纯碳酸钡产品打包装运,等待发往全球市场。
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碳酸钡是现代国民经济与科技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无机功能碱土金属材料,但长期依赖从欧洲和日本进口。”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曾开文说,为实现国产替代,贵州红星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并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形成全球规模最大高纯碳酸钡生产研发基地,公司也发展为世界高纯碳酸钡主要供应商之一。
近日,贵州找矿又有新发现,由贵州地矿103队承担的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新民锰矿普查项目传来好消息——探获富锰矿体,据初步估算锰矿资源量达大型规模。
该项目依托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周琦团队全新的锰矿喷溢沉积成矿预测理论,运用隐伏喷溢沉积型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在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全省“富矿精开”工作中,实现了锰矿智慧高效勘查。
周琦研究员(左二)在松桃新民锰矿普查项目进行指导
关键核心技术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贵州布局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资源、能源、射电、天文、绿色农药、卫生、健康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贵州提出,到2025年力争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5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20位;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建成特色科技强省;2035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贵州贡献。
创新平台能级持续加码
11月19日,针对黔南州磷化工产业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瓶颈与短板,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正式揭牌,致力打造集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人才培养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熊世桓说,将依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促进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全省“富矿精开”战略。
在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围绕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传感器制造、芯片加工设计等开展技术攻关。作为省内高校首个以集成电路学科布局为主的科研平台,研究院着眼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具有贵州省特色的微电子器件与智能集成电路的创新。
研究院负责人毕津顺说,将充分发挥“平台引才”“以才引才”作用,强化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为集成电路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开展科研工作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对集聚创新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营造创新生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贵州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需求,一体推进全省科创平台优化调整和建设布局,打造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强磁场”。
目前,全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加到7个。今年以来,新批复建设22个全省重点实验室,复杂煤层高端能矿装备、电动智能车辆等6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赤水河中游流域生态系统等7个省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
科技创新赋能持续增强
今年十月,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金属镓回收项目建成投产,目前已产出4吨左右的金属镓,满产达产后将为企业带来一个亿的年产值。
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金属镓项目
金属镓在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防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被称为“半导体工业的新粮食”和“电子工业的脊梁”。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采用酸法生产工艺,通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生产出纯度达到99.999%的5N级产品金属镓。
“发展大数据,数据安全非常关键。”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田有亮团队联合福建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大数据流转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大数据存储确权、流转验证和应用管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广泛应用。
目前,该项目核心技术及系统产品应用于贵州及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移动通信、健康医疗、医疗扶贫等多个领域,服务用户2700万以上,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5亿元。
田有亮(左二)和团队成员讨论问题
进厂工业固废,出厂真金白银。面对大量锰渣固废带来的隐患,贵州大学教授陈肖虎团队通过“废弃镍钴锰渣资源化治理高质利用新技术”项目,三年治理减排硫化锰渣40万吨,共收镍、钴、锰5.5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高质量科技供给增强发展韧劲。贵州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需求,一手抓有基础有优势的科技攻关,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高质量发展动能更足。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27.2%;截至10月31日,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947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61.27亿元、同比增长36.9%;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
原文链接:http://kjt.guizhou.gov.cn/xwzx/mtjj/202412/t20241206_863096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